“涵养”是一种品德

2015-03-16宣传科

生活中,总少不了会有人当面或背后对某某发出如此的评价:这个人有无“涵养”。

以前从来没有在意过对涵养一词的真正含义,觉得正如人们平时所说的那样,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关心别人是一种品质,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帮助别人是一种品德,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团结别人是一种宽容,借鉴别人是一种升华;看望朋友是一种真情,回访朋友是一种礼貌。觉得如果一个人只要能够做到这些,就叫涵养。查了一下关于“涵养”的解释:所谓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培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当经过生活的种种磨砺后才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真正的涵养,其实并不在于他们平时的心平气和,而最重要的,是要在他们心浮气燥时是否不受情绪冲动的影响,而理性的控制自己的言行。

一个人是否彬彬有礼、知书达理,是否与人为善、待人以诚,是否虚怀若谷、谦和忍让,是否胸怀宽广、豁达大度……这些,都是涵养的基本体现,这种内在修养的素质,呈现于其言行举止、待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因此,具有良好涵养的人,不仅有利于自身品性、人格的完善,还有利于工作和事业的推进,也会惠及他人和集体,更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在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如果领导干部有很好的涵养,会让人感受到非权力影响的魅力,能有效地组织和带领同事干工作、搞建设、抓落实,产生群策群力、团结奋斗的局面效应。反之,不仅个人形象受损,还会影响工作和事业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涵养的现象屡见不鲜,正如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的:“庸、懒、散,奢、私、贪,蛮、横、硬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依然存在”,其中的“蛮、横、硬”,就是态度与感情的缺乏问题。

一些人之所以被人“议论”为没有涵养或者没有教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官气”有关。官升脾气长,缺乏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情怀,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二是与工作有关。工作标准高或者是压力大,急于把建设搞上去,急于出成果、出政绩,出了问题不找主观原因,在客观原因上一味的苛求责怪他人。三是与性格有关。性格急躁,不分青红皂白,不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动不动就火冒三丈,大发雷霆,禀性难移。四是与胸怀有关。视野不开阔,眼光不长远,心里装不下事,眼里容不下进“沙子”,凡事斤斤计较,对人对事缺少宽容、包容的大度胸怀。五是与修炼有关。自控能力弱,遇事不够冷静、理智,修养功夫不到家,任不良情绪四处蔓延。六是与文化有关。有文化不一定有修养,如果一个人缺少文化的熏陶,也会造成涵养底气不足。

有句话如此说:看不惯别人,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修养还不够。上述种种现象的存在,说明一个人的涵养更多的时候应在于:我们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为别人着想。看来,提升涵养水平,是一个人修炼人品官德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而修炼涵养功夫,别无他途,重在学习锻炼和实践磨炼。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一个人在工作、生活、家庭等方方面面的繁忙之余,如果能够多学习、善于学习,用理论武装自己,用知识充盈自己,用文化熏陶自己,想必政治、理论、文化素养就会提高,就能积蓄涵养底气。也会在实践的工作、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复杂情况,都会冷静、理智地处理,心态平和,心有定力,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素质就会自然形成。凡事就会从大局着眼,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胸怀坦荡,心底无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讲涵养,其实最关键是要把握好时机、火候和场合。当我们看不惯别人时,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别人考虑过他人的感受了吗?说白了,涵养就是一种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