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红军村

2019-08-13宣传科

▇ 周建宏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天,怀着崇敬的心情,携家人慕名来到享有盛名的红军村,参观了苟坝会议会址,仿佛又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红军村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海拔1425米的马鬃岭山脚下。

19353月初,中央主力红军进驻苟坝,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国家政治保卫局、中华苏维埃银行、《红星报》编辑部等中央红军机关也进驻苟坝北端的山麓纵深地带,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陈云等中央红军领导也同期入驻,并于31012日,党中央在苟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苟坝会议”。这次会议,使中央红军免受重大损失,获得了新的战略转机。毛泽东在这个小村子重新恢复执行中国工农红军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

当年中央红军机关及其领导人之住所均为当地民房。2014年,原住所民房按原样修缮恢复,并大部分保持原貌,以苟坝会议会址为中心的原红军驻地由此被命名为“红军村”,并打造为红色旅游胜地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四面八方慕名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毫无疑问,红军村是一个偏僻边远的小山村。

未到村子之前,我站在村外的公路上放眼四望,苟坝这块高原盆地三面高山环绕,南北长不过3公里,东西宽不过1公里。村后的主峰马鬃岭海拔1425米,正前方低矮山峦错落有致仿佛布兵排阵守卫着苟坝这块神秘的土地。看得出来,独特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红军隐蔽,并且有利于躲避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只要在三面的高山上布防重兵把守,确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难怪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要选择在这里驻扎和召开会议。

仔细观察,除了红军村老屋还保持着古朴古味的原貌而外,其他附近的村寨都是一色的现代黔北新式民居,青瓦白墙,飞檐翘角,气派非凡,还有不少装饰华丽招牌各异的农家乐。从这些居所就可以看出黔北居民的文明与富庶。

遥想当年,这里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一定是山欢水笑,人欢马叫,热烈欢迎红军的到来。尤其伟人们坐镇于此,商大事,定大计,论天下,莫不是一派驱邪恶,镇妖魔,泣鬼神,惊天地的阵势,那种岗哨密布森严壁垒的气氛,既给人们神秘感,又让人们敬畏不已。

想当年,红军长征跨越十一个省,纵横二万五千里,每经一地,无不是穷乡僻壤,无不是深山峡谷,无不是激流险滩,甚至许多地方是荒无人烟,不毛之地,生命禁区。那种艰难,那种悲壮,那种豪迈,正如毛泽东气壮山河豪情万丈乐观浪漫吟诵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贵州这块贫穷的土地,有幸迎来了红军,不论是过黎平,跨乌蒙,占贵阳,打遵义,四渡赤水,攻打娄山关,抢渡乌江天险,都是一路艰辛,一路迂回,上躲飞机轰炸,下避匪兵追击,斗智斗勇,避强击弱,拖垮敌人于深山野地,毙敌于深沟野岭。同时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唤醒了贵州各族儿女,拥护红军,踊跃参加红军,拥护革命,踊跃参加革命,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现如今,但凡红军经过的地方都称为红色的土地,都在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胜地,既是对红军长征的纪念,又是对后人的传统教育。红军不仅给贵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带来了无穷的物质财富。仔细想来,革命老前辈为人民打下了江山,那才是真正的为人民造福,为国家造福,为后代造福。

是啊,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在那种艰苦的岁月,艰难的环境,红军迈开双腿,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不惧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一路披荆斩棘,杀敌除害,拯救民生,期望的就是解放全中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们忍饥挨饿舍生忘死图的啥,抛妻别子背井离乡为了谁?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怀念。

弹指挥间,红军长征胜利已经八十周年了。值得欣慰的是,如今世道地覆天翻,沧海桑田,改朝换代,新中国已经崛起,人民已经当家作主,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生活富庶安康。值此之际,我们还能记住他们吗?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风,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无私,他们的奉献,我们还能继承和发扬光大吗?

走近红军村村口,一块指路牌骇然醒目,上面标明:苟坝会议会址、红军马灯馆、毛泽东居室、国家政治保卫局驻地旧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军委二局驻地旧址、红九团指挥部旧址、中华苏维埃银行旧址等,看箭头所示,让你不得不加快步伐,抢先参观这些神圣之地。

在红军马灯馆,展示了红军当年用过的各式各样的马灯。这是一种能够防风防雨的煤油灯,小巧玲珑,底部是圆形铁质油瓶,中间发光部位是圆形玻璃罩子,上部是铁质顶盖,专门制有出气孔和提手手柄,夜行使用十分方便,并且骑马夜行可以挂在马的脖颈上或者马背上,所以得名叫马灯。正是由于它的使用方便,可以说这小小马灯照亮了长征征程,照亮了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和伟大胜利。可以说,在江西瑞金城头,在井冈山的八角楼上,在遵义会议的会议桌上,在鸡鸣三省的小山村里,在延安窑洞的办公室里,在西柏坡的漫漫长夜之中,都闪耀过马灯的光芒。这一盏盏马灯莫不是黑夜里的启明星?莫不是为中国革命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先驱者们的真实写照?饮水思源,观物思古,禁不住以小诗一首表达敬意:

小小马灯摆满屋,观物沉思长征途。

可敬革命老前辈,艰辛换来后代福!

今天虽然时代不同了,生活富裕了,日子好过了,但马灯精神仍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学习和继承的优良传统。我们传承马灯精神,就是要继承先烈们的遗志,饮水思源,富不忘本,牢记初心,树立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行得正,站得直,讲正气,讲公道,讲奉献的思想作风,不断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以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

在红军村村口立有一块“毛泽东小道”的牌子,说的是在1935310日深夜,毛泽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翻身起床披上大衣,提着马灯,从自己住所沿着小道步行约15公里,来到叫长五间的周恩来住处,说服周恩来撤销了原计划第二天攻打打鼓新场(毕节市金沙县城)的作战命令。

为何会有这样一个插曲?这是因为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在苟坝新房子召集驻苟坝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部分中革军委局以上首长会议,专题讨论进不进攻打鼓新场的问题。会议从早上开到夜间,毛泽东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其余参会者都赞成林彪、聂荣臻的“万急”电报建议。毛泽东来了脾气,对主持会议的张闻天说道:“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会议通过举手表决,结果把毛泽东的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职务表决掉了。虽然如此,但出于对红军生死存亡的担心,毛泽东从大局出发,认为攻打打鼓新场,红军将很快陷于南北夹击,腹背受敌之困境,甚至随时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深夜独自一人去说服周恩来,要周恩来晚一点下发进攻打鼓新场的作战命令。周恩来听从了毛泽东的建议,又与他一起去说服了朱德。

311一早,周恩来提议召开二十多人的中央会议讨论决定撤销进攻打鼓新场计划。经过争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终于说服参会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中革军委委员。会后证明,战局果如毛泽东分析的那样,就在中革军委发出不攻打打鼓新场指令的同时,川军正虎视眈眈,敌人以八个师之兵力伺机对红军形成合围一举歼灭。由于作战计划的临时改变,红军以静制动,躲过了灭顶之灾的劫难。毛泽东坚持己见力避全军覆没,又一次在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会后,毛泽东向周恩来提议:成立中央新三人团组织,代表政治局全权指挥军事。周恩来将毛泽东的提议转达给张闻天。312,张闻天召集政治局扩大会议,提议成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三人团,即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由周恩来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

此次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善,完成了遵义会议更换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构人员的任务,同时巩固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实现了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在红军村里,不论走进哪一个参观点,都会让人触景生情遐思近想。那些陈设的物品,看上去普普通通,平平淡淡,锈迹斑斑,甚至有的已被今人忘却或废弃,但每一样,每一件,都蕴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都会告诉你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它,你会知道,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老前辈流血流汗,是多么难能可贵,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这里的一切,难免会让人深思遐想,触动心灵。

的确,想想过去,看看今朝,在享受着太平日子的时候,岂能心安理得?

是的,比比前辈,看看自己,在享受着幸福生活的时候,岂能无动于衷?

黔北深山红军村,苟坝因此享盛名。

当年长征留胜迹,不朽精神励后人。

在《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中,当年毛泽东以其磅礴之势如椽之笔,雄沉壮阔地书写了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让我们吟唱着伟人的诗篇,继承先烈的遗志,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实的步伐从今开始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努力实现我中华的伟大复兴!

[核稿:周文波  责编:杜魏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