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51天温情呵护 900克“袖珍婴儿”奇迹成活
2013-08-05宣传科
新生儿科 穆 春 宣传科 周文波 刘家琨 1月23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乌峰镇的袁先生专程赶到毕节市人民医院宣传科,应邀接受笔者的采访。还未等笔者问及出院后孩子现在的健康状况时,袁先生却开门见山地说,现在孩子真是一天一个样。 体重仅900克:“袖珍婴儿”紧急转院 2012年11月26日,毕节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来了一位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人民医院转入的“袖珍婴儿”。 之所以用“袖珍”来形容,是因为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小米渣”(化名)的这名早产儿刚出生时,体重只有正常出生婴儿的1/4左右,仅有900克(1.8斤),大腿仅成人拇指般大小,皮肤透明得几乎可以看见血液流动,生命岌岌可危。 在毕节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51天的精心救治和温情呵护下,“小米渣”穿过一道道死亡关卡,终于奇迹般成活下来,面对这意想不到的结果,母亲乐了。“袖珍婴儿”的成功救治,是毕节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继2009年救治仅860克“袖珍婴儿”后又一例成活的“袖珍婴儿”。 艰难抉择:“一定要留下这个孩子” “小米渣”的母亲韩女士家住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乌峰镇,对生育第一胎多年后再次怀孕,心里非常高兴,不顾自己高龄及身体弱、体质差且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的她,一心要把“小米渣”保留下来。 11月21日,在家休养的韩女士突然觉得肚子疼痛难忍,曾从事过医疗工作的韩女士的丈夫袁先生预料到这是孩子即将早产的预兆,于是,便及时把妻子送往镇雄县人民医院,等待着孩子的降临。 经诊断,韩女士怀孕28周,因血压高达180/130mmHg,胎盘早剥,“小米渣”不得不提前出生了,体重仅有900克,属于超低体重儿,出生时重度窒息,APGAR评分1分,成活率很低,经抢救后总算是有生命迹象,但生命垂危,尽管产妇韩女士病情危重,却对“小米渣”提前三分之一的时间跑出娘胎更是非常不舍。面对此情,袁先生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 针对婴儿的特殊情况,镇雄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建议袁先生放弃对孩子的救治,并声称如此小的早产儿即使暂时抢救过来了,成活率也是极低的,并再三劝袁先生不要白花钱了。听了医生的话,夫妻俩经过再次商量,还是决定把这个孩子留下来。“既然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是和父母有缘分,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挽救孩子的生命,只要孩子的生命能多延续一天,就是对我们做父母的安慰,我们一定要保住孩子。”袁先生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尽管受当地医疗水平限制,但对于只有28周提前三分之一时间跑出娘胎的“小米渣”来说,夫妻俩始终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救治。 镇雄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们被这对夫妻俩执意要救治这个早产儿的执著深深感动。于是,只得建议袁先生及时将孩子转到上级医院救治。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后,袁先生终于将孩子转至毕节市人民医院,“小米渣”迅速入住毕节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 精心救治:“袖珍婴儿”奇迹成活 “小米渣”转入毕节市人民医院后,新生儿科医师便立即为其做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及全面的辅助检查,发现“小米渣”不仅体重低,而且感染重,血糖高,电解质紊乱,肝功能损害……这样小的早产儿能否成活,对毕节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般来说,正常的预产期是40周,怀孕28周以上进入围产期,即28周是一个分水岭,“小米渣”就在这个时期出生了,整整比足月儿提前了近1/3的时间出生,各脏器发育非常不成熟。这就意味着,她的存活需要克服一系列的难关:保暖、液体平衡、呼吸、循环、感染、黄疸、营养、代谢、神经发育、贫血等等。 为抢救这小小的生命,毕节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立即组织了由主任武卉、副主任许萍带队,主治医生穆春和3名高年资护士组成的抢救小组,精心制定了精细的抢救治疗方案,并实行24小时专人监护病情变化,精心护理。 由于“小米渣”刚入院时感染重,白细胞、血小板低,仅有34g/l,血糖高,电解质紊乱,肝功能损害,因此反应极差。入院后,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立即予以温箱保暖,心电监护,血氧监测,加强抗感染,静脉营养支持、维持血糖稳定、纠正电解质紊乱,护肝,静脉丙种球蛋白、血浆治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和温情呵护下,“小米渣”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下来。 针对“小米渣”发育不成熟,皮肤薄如蝉翼,体内水分丢失很快,代谢、循环也很差,而且早产儿免疫功能低,极易发生各种感染的实际情况。为增强“小米渣”的抵抗力,新生儿科还对“小米渣”的保温箱进行了特殊处理,模拟在母亲子宫内的生存环境,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和光线,每周更换暖箱。并采取了保护性隔离,每日两次进行眼部、口腔、脐部、臀部及全身皮肤的护理。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小米渣”在住院期间未发生明显感染。 这个“袖珍婴儿”顽强的生命没少让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们煞费苦心,医护人员把“特别的爱”给了这个早早来到世间的孩子。在营养方面,由于早产儿吸吮力较差,吞咽反射弱,胃贲门括约肌松,容量小,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差,肠蠕动乏力导致排便少,易致营养不足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医护人员每天总是细心按照“小米渣”的体重,配备相应的营养液。但由于“小米渣”胃肠功能发育差,开始喂奶初期出现呕吐现象,但经过医护人员采用微量喂养配合静脉营养及大量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小米渣”胃肠功能逐渐建立并好转起来,从每2小时一次、每次鼻饲1毫升奶逐渐增加到了能自行口服30毫升早产儿奶。由于生长发育快,血容量扩大,36天时,“小米渣”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皮肤苍白等贫血表现,Hb降至79g/l,予输注浓缩红细胞后,“小米渣”的病情又得到了改善。 在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下,51天后,“小米渣”度过了一个个难关,体重增加到3.44斤,并可自主吸奶,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达到出院标准。这个一直让袁先生夫妻俩揪心的孩子终于可以离开保温箱,回到父母的怀抱了! 当袁先生从护理人员手里接过健康可爱的孩子时,不禁喜极而泣。为此,袁先生特地将一面写有“医德高尚,妙手仁心”的锦旗送到新生儿科,以表达对主任武卉和主治医师穆春及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据毕节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武卉介绍,新生儿科成立5年来,科室诊疗技术不断提高,“小米渣”的成功救治,体现了新生儿科的综合实力,也反映了医院新生儿科对极低体重儿的治疗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小米渣”出生体重只有900克,属超低体重儿,胎龄28周,存活率不足20%,这类早产儿由于各脏器发育不成熟,抵抗力极低,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必须具有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严格护理消毒,精心喂养,才能存活。“小米渣”的成功救治,为医院新生儿科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将医院新生儿科发展成为毕节市新生儿救治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利出院:“袖珍婴儿”健康成长 “小米渣”自1月16日出院后,像同龄的其他孩子一样正常成长,每天每顿的饮食量也从刚出院时新生儿科医师叮嘱的20毫升变到30毫升,而且身体各方面的发育都很正常。看到孩子如此健康地成长,让做父亲的袁先生和做母亲的韩女士心里很激动。 “孩子在毕节市人民医院救治期间,每名医护人员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尽管我叫不出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名字,但他们给予孩子们的关心关爱,是我们一家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记得一次我到病房门前通过玻璃门探望孩子时,看见一位医生轻轻将我的孩子托在手里,并亲切地叫‘幺儿乖’,听到如此亲切的称呼,我心里一阵感动。”回忆起孩子在毕节市人民医院救治期间医护人员对孩子们的关心照顾,袁先生总是赞不绝口地说着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们的好。 1月23日,袁先生再次来到毕节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送上了他们一家人的诚挚谢意。在医院宣传科,当袁先生应邀接受笔者采访谈起孩子出院后现在的健康状况时,袁先生高兴地说,现在孩子是一天一个样,根本看不出与其他同龄孩子有什么不同,他们夫妻俩都惊叹这个孩子顽强的生命力。袁先生说,之所以孩子能够奇迹般地成活下来,除了毕节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外,更离不开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再就是孩子的自强不息,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送面锦旗表谢意 赵翰懿 摄 就治期间 新生儿科 武 卉 摄 出院后健康成长的“袖珍婴儿” 袁 雄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