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罕见纯红再障患者的生死逆转
2025-09-05
近日,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以下简称“浙毕医院”)血液内科团队,成功诊断并治愈一例罕见“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 PRCA)患者。
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疾病突袭,诊断之路一波三折
定居于毕节市七星关区、现年57岁的男性患者张先生(化名),5年前开始出现面色苍白、头昏、乏力、活动后心慌气短等症状,并逐渐加重。辗转于省内外多家医院求医,多次完善骨髓穿刺等检查均考虑为“营养性贫血”,均予以输血对症治疗。无针对性病因的治疗,病情一直未有好转。5年来,张先生靠反复输血维持生命,重度贫血导致患者体能严重下降,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饱受疾病折磨的张先生身体和精神承受着巨大痛苦。
抽丝剥茧,精准排查锁“元凶”
5个月前,张先生再次因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28g/L)合并重症肺炎就诊于浙毕医院呼吸与危重病医学科。
针对患者极重度贫血情况,血液内科医生进行急会诊。只见张先生满头白发,面容晦暗,骨瘦如柴,吐字艰难地向医生诉说着5年来的漫漫求医路与忍受着疾病折磨的痛苦。
以浙江省人民医院派驻专家、浙毕医院血液内科业务主任、主任医师齐海燕,浙毕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负责行政工作)、副主任医师余华为组成的专科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敏锐地意识到这并非普通的贫血病例。团队迅速为患者安排了全面的实验室检查:骨髓穿刺及活检、流式细胞术检测以及相关自身抗体和病原学检查。检查结果印证了专家的初步判断:患者骨髓涂片显示,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正常,但唯独“红系成熟障碍”,同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极低,结合一系列排除性诊断,最终确诊为“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纯红再障是一种骨髓选择性衰竭疾病,通俗讲,就是骨髓这个‘造血工厂’里,专门生产红细胞的生产线‘停工’了,导致体内红细胞极度缺乏,而其他血细胞的生产基本正常。其病因复杂,可能与免疫异常、病毒感染、胸腺瘤或某些药物有关,诊断需要像侦探破案一样,排除所有其他可能性,精准找到根源。” 针对患者病情,余华解释说。
多学科协作(MDT),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明确诊断后,立即启动血液内科、输血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会诊(MDT)。针对该患者病情,血液内科专科团队没有采用传统的单纯输血支持疗法,而是决定从根本上“重启”患者的红细胞造血系统。经过缜密讨论,团队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以“免疫抑制治疗”为核心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治疗初期,在输血科的大力配合下,为患者提供了精准、安全的红细胞输注,稳定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随后,应用免疫抑制剂,并密切监测药物浓度和疗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团队密切监测着任何可能的感染迹象和药物副作用,护理团队也给予精心的人文关怀和健康指导。
令人欣喜的是,治疗数周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开始稳步上升,对输血的需求逐渐减少直至脱离。
出院后,张先生长期在血液内科门诊进行随诊及调整治疗方案,在最近的一次复查中,血红蛋白已上升至137g/L。
“是浙毕医院的专家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找到了我的病因并治好了我的病!”从长期卧床到生活完全自理,张先生不禁感慨。
健康科普:
什么是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是一种以骨髓红系造血细胞选择性减少或缺失为特征的贫血疾病,血常规表现为外周血红细胞减少,而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其病因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为较罕见的遗传性贫血疾病,多见于婴幼儿,与核糖体基因突变相关,临床表现常为贫血,伴先天畸形(如拇指畸形、心脏缺陷),需长期激素或输血治疗,约10%-20%的患者可自发达到缓解,约70%的患者经过治疗可达到完全缓解或治愈,但仍存在复发倾向,可进展为骨髓衰竭或恶性肿瘤,干细胞移植为唯一根治方法,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为主要预防方式。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常与胸腺瘤,病毒感染(如细小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自身抗体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相关,以反复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解除病因后其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较好,约30%-50%患者可长期缓解。避免感染,提高免疫力,尽早发现及治疗原发疾病可作为主要预防方式。
·杨锐/文·
[审稿:陈 勇 核稿:周文波 责编:杜魏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