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完成首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

2022-05-18

本网讯  周丕模  供稿  近日,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成功为一名患者完成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该手术毕节第一人民医院尚属首例。

19岁女性患者因“发现心脏杂音1月”就诊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查体: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III级全收缩期杂音,无震颤。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53日,患者在介入导管室接受了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经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金萍指导,在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周丕模、主治医师李枝怀的相互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情景

术中,通过DSA下造影测量,发现患者室间隔缺损3mm,右室面有多个出口,故选择LT-VSD-Sym-06型号的细腰大边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造影未见残余分流,术后超声未见分流。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该手术相对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由于其操作的复杂性,在心脏介入手术中难度较高,对医师技术、团队协作、设备选择、生命支持、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手术的顺利开展,填补了毕节市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空白。

术前超声,血液从左心室流向右心室

造影测量

建立轨道图

植入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造影未见残余分类

成功植入

514,出院后的患者特意与家人一起来到医院,将一面写有“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的锦旗送给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以感谢该科室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

术后超声未见分流

据金萍介绍,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左、右心室间隔上单发或多发的缺损。国外曾有研究显示,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约占37%,约占成人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10%。根据缺损的部位可分为:膜部缺损、漏斗部缺损和肌部缺损。小的缺损尽管不影响血流动力学,但是有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大的缺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死亡。传统的室间隔缺损治疗方法是外科修补术,但手术创伤大,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自2003年起,国内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数量逐渐增多,随着器械的改进,多项临床随访结果表明,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安全、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故介入封堵术在室间隔缺损治疗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常规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及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包括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左心耳封堵术等。

患者送锦旗

[审稿:陈 煦  核稿:周文波  责编:杜魏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