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光眼日”科普问答

2025-03-07

一、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种以视神经损伤为特征的眼科疾病,通常与眼内压异常有关,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甚至失明。

眼球内存在房水循环系统,若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会压迫视神经纤维,导致其逐渐萎缩。视神经负责将视觉信号传递至大脑,一旦受损,视野会逐渐缩小。

部分患者眼压正常但仍患病(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可能与视神经供血不足或结构脆弱有关。

二、青光眼有哪些症状表现?



早期:多数无明显症状,尤其开角型,可能仅周边视野轻微缺损。

进展期:视野呈“管状”,仅剩中心视力,晚期可失明。

急性闭角型:突发视力模糊、眼胀、恶心呕吐,易误诊为偏头痛或肠胃炎。

三、青光眼会不会遗传?



青光眼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但不同类型的青光眼遗传风险不同,且遗传模式复杂,并非所有患者都会直接遗传给后代。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遗传相关的最常见类型,约20%-50%的患者有家族史,属于多基因遗传(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环境因素)。

先天性青光眼也有明确遗传性。

闭角型青光眼的眼球前房浅、房角狭窄等结构特征可能遗传,但直接遗传证据较弱,更多与环境因素相关。

遗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疾病发生同时与环境与生活习惯:高度近视、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等可能叠加遗传风险;长期暗环境用眼、情绪波动等可能诱发闭角型青光眼。

四、普通的视力检查能发现青光眼吗?还是需要做专门的检查?



  普通的视力检查一般是是眼睛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通过视力表来测定,能了解视力是否下降。但在青光眼早期,视力可能不受影响,或仅有轻微变化,难以据此判断。如开角型青光眼,早期眼压升高对视神经的损害较隐匿,视力可能仍保持正常。所以需要进行青光眼相关专项检查进行排查:

1、眼压测量:眼压升高是青光眼的重要危险因素,正常眼压在10-21mmHg,超出范围需进一步检查。常用方法有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和Goldmann眼压计测量。

2、眼底检查:可观察视盘形态、杯盘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等。青光眼会使视盘凹陷加深、杯盘比增大、神经纤维层变薄。常用工具为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眼底照相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

3、房角检查:通过房角镜检查房角的开放或关闭状态,判断青光眼类型。闭角型青光眼房角狭窄或关闭,开角型则房角开放。

4、视野检查:青光眼对视神经损害会导致视野缺损,是诊断和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常用自动视野计检查,能精确测定视野敏感度和缺损范围。

五、青光眼如何预防?



1、定期眼科检查(最重要!)

· 40岁以上人群:每1-2年检查一次眼压、视神经和视野。

· 高风险人群(家族史、高度近视、糖尿病、长期用激素者):每年检查,必要时遵医嘱缩短周期。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若出现突发眼痛、头痛、视力模糊、虹视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2、健康生活方式

· 适度运动

  -推荐: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短期降低眼压)。  

  -避免:倒立、举重等增加眼压的动作。

· 科学用眼  

  -避免长时间低头或黑暗环境用眼(如关灯玩手机)。  

  -用眼疲劳时,可热敷或闭目休息。

· 饮食调节

  -多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深色蔬菜、蓝莓、坚果)。  

  -避免过量咖啡因(单日咖啡≤3杯)。  

  -控制饮水量:单次饮水不超过500ml,少量多次。

· 控制全身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加重青光眼,需积极治疗。

· 戒烟

  -吸烟会损害视神经血供,增加患病风险

3、避免诱发因素

-慎用药物:长期使用类固醇滴眼液可能升高眼压,需遵医嘱。  

-防眼部外伤:外伤可能导致继发性青光眼。  

-情绪管理:焦虑、压力可能诱发急性青光眼发作。

六、青光眼手术风险大不大?手术后多久能恢复正常生活?



1. 总体风险可控

  现代青光眼手术技术成熟,风险相对可控,但手术方式和个体差异(如年龄、青光眼类型、全身疾病)会影响风险等级。微创手术风险更低。例如iStent、SLT激光等微创方式,创伤小、并发症少,适合早期患者。

2、恢复时间

1) 术后短期恢复(1-4周)  

  -激光手术(如SLT):1-3天可恢复日常活动,眼压需数周稳定。  

  -微创手术(MIGS):1周内基本恢复,限制剧烈运动1-2周。  

  -小梁切除术:需2-4周初步恢复,避免弯腰、提重物,定期复查滤过泡。

2) 完全稳定期  

  -眼压稳定通常需1-3个月,复杂病例可能更长。  

3、术后注意事项

-避免感染:按医嘱使用眼药水,勿揉眼、游泳或暴露于灰尘环境。  

-活动限制: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举重),防止眼压波动。  

-定期复查:术后1天、1周、1个月需监测眼压和伤口情况。  

-长期管理:部分患者仍需药物辅助控制眼压,需终身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