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昔日的文化圣殿——文庙觅踪
2019-04-08宣传科
▇ 李新春 在日常平静的生活里,有两个场所是我最不情愿前往的地方,一是殡仪馆,二是医院,来到这种场所,有点让人窒息,不免滋生一些惆怅与哀怨,其感觉心照不宣。吃了五谷,谁敢说自己一生不会生病,于是,探视病人或前往就医,自然就会光顾医院,每次来到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看到人流如织排队挂号交费,首先让我联想到的是计划经济年代,人们排队买粮买油的场景,这种反差,总有一丝酸楚无奈之感。其次在这里,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毕节文庙,小时候常听老人说,毕节专医院的这个位置,就是昔日毕节文庙之所在地。 到了怀旧的年龄,在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里转悠,我常有一种穿越时光之感,不时遐想起昔日辉煌的毕节文庙,想必那时也是人流如织,热闹异常。回头望一下四周,穿梭于医院的人流里,我想,已经没有几个老毕节人,像我一般痴情于毕节的人文历史,再次忆起远逝而去的毕节文庙了。因为,如今来这里的人们,大多是患者与家属,留给他们的记忆,更多是就医和探视病人了。 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自己恰逢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每天从毕节一小放学,都要穿过百花山至广惠路的弯曲小巷,经广惠路、解放路,才能返回易家龙门家中。那时,在重复往返的时光岁月中,有时路过专医院,我们就会为单调的放学时段,增加一些童年的乐趣与记忆。我们常会来到专医院的传染科,因为那里有毕节文庙戏台残存的一段青石板石阶,两侧石台阶各有20余级,在石阶两侧滑石的中间,有花鸟龙纹的图案,栩栩如生,这些石雕很精美,可惜那时我们来这里,主要是为了溜滑石玩,还真没有那个艺术品味,很好地欣赏这些图腾石雕。当时,我们来这里玩,就像今天幼儿园小孩玩滑梯一样,男女玩伴滚躺一起,毫不忌讳,拍去身上的灰尘,又一次次重复滚滑石,直至汗流浃背,才悻悻然返回家里,那45°角的漆黑油亮石滑梯,从此定格成为了童年不眠的记忆,挥之不去。 关于这段残存的滑石板和石阶,仅是毕节文庙留存于我童年记忆中的一抺印象。听父辈人说,那青石板台阶之上,就是文庙的几级台阶,可惜我们当时看到的只是两排矮矮的平房,房门上有毕节专医院传染科的字样,常有戴口罩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进出,有点阴森恐怖,但贪玩的我们,好象也不畏惧。前几年,我去毕节第一人民医院探视病人,在医院转悠,还曾在一些角落处,看见过几块从施工地基中挖出的残留石块,估计应该是昔日毕节文庙的残损石块,隐隐中还可瞧见一些古老的图纹遗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平反重返教书育人岗位的父亲,与几位大方羊场坝“老毕师”的学友聚会,彼此叙说了二十余年沉冤的遭遇和平反后的工作近况,席间,不擅喝酒的父亲,喜极而悲,喝了不少酒,叔伯们酒散而去。深夜凌晨,父亲腹部疼痛,我与母亲焦急地把父亲送往专医院,夜间医院很安静,不像今天这样人满为患,加之,那时的医德医风很好,值班医生看见父亲的痛苦状,即刻奔跑去医院的后山,敲开医院宿舍院长家的门,请来熟睡中的院长,娴熟问诊中,院长很人性地对母亲说是胃穿孔,天亮后去交手术费,便迅速安排了手术,二个多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父亲的胃被切除了70%,院长把切除的胃端给母亲看,有溃疡和穿孔,并说,幸好送诊及时,否则,胃液流出感染其它器官,生命就危险了。这次就医让我理解了救死扶伤的真切要义。 通过医院医治,父亲的身体日渐康复,不过,只能一日多餐。在看护的病床前,父亲给我讲了一些他对毕节文庙的印记。父亲的讲述,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庙主要供奉的是孔圣人,当然还有文殊等许多菩萨,文庙前有一个广场,广场边有几个圆石柱,是专门供达官贵人骑马而至,用于拴马僵绳的石柱。父亲提高嗓音强调说,来到文庙,莫说达官贵人,就是驸马爷来此,都必须下马才能入殿,毕恭毕敬的祭拜孔子,崇尚儒学。那言外之意,透露出尊孔崇文的几千年传统文化。 说到这里,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却是昔日一场“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那时我正就读小学,在学习“批林批孔”运动的课本中,有几个热词印象深刻,如孔孟之道、古为今用、克己复礼等,其核心是批林彪、批孔丘,借此批儒尊法,“四人帮”的矛头直指周总理及老干部。其实,那时只是小学生的我们,自然是“知其然,不知其然!”,很难知晓那场政治运动的要义。不过,也从那时开始,我对大儒孔圣人的形象及他的七十二门徒的睿智,以及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和哲思,开始有了肤浅的认知。 如今国力强盛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理念,从研读《论语》到遍布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我的感觉是,国民更加尊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更加自信和坚定了。 回到这篇毕节文庙的觅踪,通过老一辈人的描述,我试着向有毕节故土文化情怀的人们,勾勒一下毕节文庙的昔时盛景。据说毕节文庙,除了有文化广场、拴马石柱外,还有小桥、流水、清泉,以及石牌坊、戏台、松柏古树等文化景观,那时在毕节文庙,除举办庙会及一些祭祀活动外,一些外来的文戏演出团队来毕,一些帮会、商贾和有钱的大户人家,还会出资邀请联演,惠泽百姓,如过节般热闹。 据考,毕节文庙初建于明朝正德三年,当时建于毕节城郊的虎踞山山麓,规模较小。清顺治十八年迁至城内长庆山之东,康熙二十九年改迁羊角坡,居于广惠路一侧,即今天的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个位置,到乾隆年间达到鼎盛。 毕节文庙依山顺势而建,形成建筑群,由台基、墙体、屋面三大基础构成,以房门为轴线,左右对称,前后整齐,具有庄重、肃穆、幽深、雅静之气韵大格局,利用传统建筑手法,以飞檐翘角,搬脊跺鳌,穿斗斗拱的一组结构殿堂。 毕节文庙依山就势建造在五个台阶上,第一台阶是临街一壁土坯砌筑的高大红墙,居中用碎瓷镶嵌有“万纫宫墙”字样,墙的两侧有门,称为“礼门”和“义路”,门前各立一块“下马碑石”,东西两侧“四柱三空”的木牌坊,分别有“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题字,为正门。临街的红墙两头的雕花石牌坊,则分别有“金声”和“玉震”的题字。进门为一片草坪广场,其间建有半圆形“泮池”,流水潺潺,清澈地流过浮雕护栏的小石桥,池边有石柱围护栏护杆七根,营造了一种古典雅致的氛围。 毕节文庙的第二级台阶,又有四柱三门的石牌坊,名叫“棂星门”,左右各有木瓦结构的硬山式房舍,分别为文庙的“忠孝祠”和“节义祠”。 第三级台阶称“大成门”,为庞殿式建筑,四面环水,穿斗斗拱,垂脊飞榜,正脊上有用碎瓷拌糯米石灰堆跺的宝瓶,脊两端塑有鸱吻。殿前砌两道细钻锤跺的石级梯坎,中间三块大青板石顺坡势斜嵌于地面,中间一块镌刻浮雕蟠龙,称之“蟠龙石”,两边有石栏杆维护;殿左为“名宦祠”,右为“节义祠”与大成门连成“一”字长房,有回廊相通。 第四级台阶是“大成殿”,又称为“正殿”。为穿斗斗拱、垂脊上翘,搬鳌跺脊,雕梁画栋,为大红柱支撑的庑殿式建筑。大殿前有石砌的“乐午台”,东西两侧建四立三间,木瓦结构的“东庑”、“西庑”,有曲廊相通,形成“四合天井”。 最后的第五级台阶为“启圣殿”,又叫“崇圣祠”或“启圣官”,仍是四立三间的庑殿式建筑,正脊两端有鸱吻,垂脊上翘,属浮雕花窗的殿宇。 毕节文庙,可谓古树参天,苍松翠柏,建筑群体布局合理规整,气势宏伟,外观红墙绿瓦,坊表耸立,内观浮雕彩绘,整个建筑群体相互辉映,浑然一体,实属中国古代学官中的上乘群体建筑物。 透过青砖灰瓦的毕节文庙建筑群,折射出的是毕节先贤推崇人文精神的情怀与大智慧,表现着毕节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豁达与从容,可惜那传承毕节文脉的载体“毕节文庙”,早已尘封历史深处,看不见一丝历史岁月的留痕了。如今的毕节人,只能用追思,去怀想毕节文庙昔日的辉煌与鼎盛,借此温润今朝,博采未来,吸取智慧,使毕节厚重的历史文化文脉气息,继续辉耀子孙,烛照更加灿烂的美好明天了。 [核稿:周文波 责编:杜魏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