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高难度骨折手术,医生这样做!

2025-07-10

近日,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以下简称“浙毕医院”)脊柱脊髓外科手术团队,分别为一名75岁颈一颈二椎体骨折患者38岁颈二椎体骨折患者在被誉为“脊柱外科生命禁区”的上颈椎领域完成“拆弹式”高难度骨折手术,突破上颈椎解剖复杂、风险极高的技术瓶颈

挑战高龄患者“脆骨”上的毫米级攻坚战

来自毕节市大方县75岁的男性患者秦某,不慎摔伤,导致寰椎(C1)前弓骨折与枢椎(C2)齿状图基底部同时骨折,并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

“高龄患者的骨质如同‘脆饼干’,内固定物把持力极差,且其心肺功能储备下降、合并症多,麻醉与围术期管理风险陡增。”主刀医生、脊柱脊髓外科业务主任、主任医师邵海宇主任介绍。

面对挑战,邵海宇带领手术团队为秦某制定周密的个性化方案,术前通过CT三维成像及椎动脉血管造影,规划术中置钉路线。

术中仔细解剖分离,保护颈部血管,手术仅耗时约2小时,便为患者成功完成骨折复位与坚强固定,术中出血控制在50ml。



75 岁秦某颈椎术后 CT 见螺钉通过椎弓根,偏差小于 1 毫米


术后第三天,秦某即在严密保护下佩戴支具下床活动。

青壮年骨折的长节段稳定方案

来自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38岁的女性患者高某,因摔伤致颈二椎体椎弓根骨,椎体严重不稳定,通过三维重建发现患者颈2椎体稳定性受损严重,若采用传统短节段固定可能无法满足其日常活动需求。



38 岁高某术前颈椎 CT 见颈 2 双侧椎弓根骨折,部分移位


经多方面综合考量,脊柱脊髓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丛带领手术团队为患者采用“颈1-颈3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植入6枚直径3.5毫米螺钉形成“金字塔式”稳定结构,如同为颈椎搭建“立体防护支架”。



38 岁高某术后 X 片及 CT 见椎弓根螺钉固定良好,完美避开脊髓和椎动脉


术后患者即在支具保护下下床活动。

目前,两名患者均已出院,进入系统康复阶段。

另外,还有一位来自云南昭通镇雄县78岁的高龄女性患者王某,因颈2椎体骨折,稳定性未被破坏,脊柱脊髓外科采取了halo架固定方式进行保守治疗,为患者提供体外固定,避免骨折移位3个月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可拆除外固定架。


78 岁王某,颈椎稳定性骨折,采取 halo 外固定架固定


新闻延长线:

上颈椎骨折:压迫脊髓的“体内定时炸弹”

上颈椎由寰椎(颈一)和枢椎(颈二)构成,其后方紧贴掌管呼吸、运动功能的脊髓中枢。一旦发生骨折,移位的骨块如同“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压迫脊髓,导致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甚至突发心跳骤停。

“颈一颈二周围密布椎动脉、颅神经等重要结构,手术操作空间仅数毫米,稍有偏差就可能引发致命并发症,堪称‘在刀尖上绣花’。”浙毕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脊柱脊髓外科专家张骏介绍。

上颈椎手术的技术支撑

个体化方案设计:术前通过CT三维重建,为每位患者定制螺钉路径,让螺钉避开其迂曲的椎动脉走形。

多学科协作(MDT)体系:麻醉科、重症医学科(ICU)、老年病科(针对高龄患者)、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全程无缝协作,为手术安全与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全方位保障。

脊柱脊髓外科拥有上颈椎疾病多学科诊疗体系上颈椎手术容不得半毫米失误,每一次精准操作的背后,都是影像、麻醉、护理团队的无缝配合,更是对患者生命质量的极致追求。      

·胡铜 供稿·

[审稿:陈 勇  核稿:周文波  责编:韩婷]